數位廣告, 進階臉書廣告

因應 Facebook Analytics 將終止使用,有哪些工具可以替代使用?

因應Facebook Analytics暫停使用,有哪些替代方案

今年度適逢臉書廣告的另外一個變動年,除了 IOS14 的影響外,臉書官方也公布將於6月30日停止Facebook Analytics 這項工具的服務。為什麼要終止 Facebook Analytics 這項工具官方沒有正式說明,但既然已成事實,身為廣告投手,還是需要先想想沒有這項工具後會產生的影響,以及有哪些替代選擇,這篇文章就是來分享廣告投手可以有哪些因應之道,那就開始囉!

什麼是Facebook Analytics?

根據臉書官方的說法,Facebook Analytics是一種分析工具,用來「瞭解並最佳化顧客橫跨行動裝置、網站、Bot 和實體店面等各種管道的完整消費歷程。您可在許多 Facebook 產品中使用 Facebook 分析工具,也可將其實作至行動應用程式或網站。」

簡單來說,原先的用途其實是:觀測跨裝置間的數據狀況,不過比起跨裝置成效追蹤,我其實更常使用的是Facebook Analytics的其他功能,在往下閱讀之前,我也很建議每位使用Facebook Analytics的讀者們,可以先想想平常會使用這項工具來分析什麼數據。接下來我就會分享我平常用Facebook Analytics做什麼,以及這些功能可以用哪些工具替代。

我平常都會用Facebook Analytics做什麼?

一、觀察新舊客比例

來判斷目前網站的瀏覽量組成,是否有持續接觸到新的客群,如果新用戶佔整體用戶數的比例持續下滑的話,就需要特別注意。

二、觀察銷售漏斗

使用Facebook Analytics動態區塊的「漏斗」,觀測整體網站的銷售狀況,以電商而言我就會建立「View Content」、「Add to Cart」、「Purchase」看每個消費層級的流失率是否在平均值內。另外,Facebook Analytics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在Facebook Analytics動態區塊的「事件」區塊設定更細節的條件,例如說特定參數例如來源(source)、Content ID 等。這個功能對於平台式網站、選品型網站等銷售產品類別差異大的時候就特別需要做網站數據做分類區隔,以便針對不同族群做不同的溝通。

三、觀察長時間的像素事件

其實觀看像素事件也可以到「事件管理工具」裡面看像素事件,不過到現在為主「事件管理工具」還是只能拉過去28天的像素事件,所以一般我要看像素事件的累積狀況我還是會使用Facebook Analytics來觀察。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發現了幾個Facebook Analytics暫停使用的可能影響,以我自己的使用狀態來說,會比較受影響的包括:像素每個事件可以觀察的時間縮短、沒辦法更精細的挑選事件的細分條件、新舊客比例沒辦法觀察,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我會採取的做法。

什麼工具能取代 Facebook Analytics?

我以我最常看的三個指標,說明可以怎麼搭配現有臉書廣告內部工具或外部工具取代 Facebook Analytics的功能。

一、新舊客觀察取代方案

首先是新舊客比例,這個資料可以改從Google Analytics的 目標對象報表>行為>新訪客與回訪客報表 觀察,使用上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兩個工具的計算邏輯,舉例來說,兩者雖然都是以「人數計算」,但相對於臉書,GA的人數計算會更容易計算到重覆值,原因是因為Google Analytics判斷是否是新使用者的方式是以Cookie來判斷,換句話說,即便是同一個使用者,如果使用者是用不同的瀏覽器進入網站或是使用不同裝置進入網站,就會有重複計算的問題,這是兩個平台計算新舊使用者時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

Google Analytics 目標對象報表

二、銷售漏斗觀測取代方案

銷售漏斗的資料我會改為使用的工具會是臉書的 事件管理工具 以及 廣告受眾 。如果受眾人數足夠的話(高於1000人)的話,我會優先使用廣告受眾的預估人數作為取代方案。具體作法是透過「自訂受眾」的網站來源,去抓取特定區間內的指定事件數量,只要特定區間的數據量足夠,那麼受眾就會顯示大致的人數。

依此人數,就可以推斷「View Content」、「Add to Cart」、「Purchase」等各階段的消費流程人數,並以人數去推估每個階段的流失率。以下圖為例,就可以大致推斷,從觀看頁面到加入購物車的留存率是4.76%,從購物車到實際購買的留存率則是59%。

自訂廣告受眾的人數資料

假設網站的受眾人數不足夠(高於1000人)或是需要的資料是近期(28天內)的資料,事件管理工具 也是非常好的替代工具,因為從事件管理工具的像素事件就可以看到過去28天以內每個事件的數量,以這個方式就可以知道限定期間的瀏覽內容、加入購物車、購買有多少事件數,其中又有多少比例的流失。

事件管理工具的像素事件數

還有一種方式是在Google Analytics裡面建立臉書流量來源的區隔,挑選出所有來自臉書的流量,然後進入 轉換>電子商務>總覽,那就一樣可以看到整體轉換層級的留存狀況與流失率。不過跨平台工具搭配使用一樣需要注意計算基準差異的問題,像這個報表會有的差異就是兩個平台之間的歸因計算不一致,這是使用上需要特別注的的地方。

三、長時間事件數觀察取代方案

如果要觀察長時間的事件數量,我還是會使用上述提到的 廣告受眾 工具,透過建立自訂受眾的方式去觀察受眾人數變化,唯一一個限制就是資料量需要足夠,如果受眾人數低於1000人,系統就會顯示「低於1000人」,如下圖一樣的畫面,就無法做到觀察長時間的像素事件觀察。

若受眾人數過低,長時間的事件觀察就無法進行

總結

總結來說,雖然這個工具暫停會有部分數據監測功能受到影響,不過多多少少還是可以依靠現有的其他臉書內部工具或是外部工具搭配使用來解決,雖然過程變得稍顯麻煩,但不失為一種對應的方向。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絕對數值絕對會跟原本的工具有所差異,所以需要特別注意不同工具之間的數據基準,建議大家可以在6月底前先拉出替代工具與Facebook Analytics的數據做比較,之後就可以以「比例變化」作為判斷帳戶好壞的基準囉!

那麼我們下篇文章見~

ADer Sharon

Tagged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