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評, 閱讀過後

從《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的學習:面對未知的思考策略

2022年我重讀了《原子習慣》,2023年的一開始,我也重拾了前幾年我讀起來很有收穫的書:《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這篇來跟大家分享我從這本書得到的收穫吧!

延伸閱讀:《原子習慣》反思學習曲線、挫折點與認知邊界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雖然有大量的火箭科學實務案例,但更重要的是點出所有火箭科學進步、突破、失敗背後的思考脈絡,讓我們從案例挖掘背後的決策思考脈絡,避免掉入困境。而為什麼要以火箭科學家來當作學習思考的標竿呢?因為火箭科學是一門「充滿未知」、「投入成本代價高昂」,且「需要時刻創新」的學問,而這些學問,也正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難題一樣。

火箭科學家要面對未知的宇宙星球,就好像我們面對未知的下一步職涯與人生道路,我們會猶豫要不要出國唸書、要不要持續唸研究所、要不要果斷跨領域轉職、要不要結婚生子等,這些問題我們之所以躊躇不前,都是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未知數,面對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就足以讓大多數人的焦慮、害怕,遲遲不願意踏出第一步。

書中共有9大思考的策略,我覺得統整下來其實就是3大重點:

  1. 如何克服面對未知的恐懼
  2. 如何透過思考翻轉、回歸基本命題,化不可能為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3. 如何避免掉入失敗與成功伴隨的低落與驕傲

9大策略留給大家自己細細品味,這篇我來分享我最有感的:面對未知。

回顧我與未知的故事

我在看面對未知的這個章節非常有共鳴,回顧我每次面對未知,我總是處在極度焦慮的狀態。這幾年我印象比較深的未知焦慮包括:

  1. 2020年 首度遇到全英文面試的時候
  2. 2021年 臉書IOS14更新後再行銷廣告成效逐月,市場上一片哀鴻片野,卻沒有明確解決方案的時候。
  3. 2022年 首次跨領域轉職,準備第一場數據分析師面試的時候。

因為我不知道接下來事情會往什麼方向發展、未來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我便容易開始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好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不相信我有能力可以應對接下來的挑戰,甚至,想要逃離充滿未知的環境。但生活就是這樣,愈是想逃避,事情就會愈是抓著你不放,即便逃的了一時,也逃不了一世,那些過往因為害怕而逃避的,總是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重新出現到我們面前。

「既然逃不掉,那就來吧!」這句話是華燈初上的蘿絲媽媽在劇中說的一句話,我覺得面對未知的挑戰其實也是,逃不掉的,生活中總是有各式各樣我們沒遇過的事情、新的難題,與其時刻的在跟未知玩著躲貓貓的遊戲,不如,找點方法正面迎擊吧!

掀開未知的神秘面紗

恐懼來自於不知道能預期什麼,以及不覺得自己能掌握即將到來的事情

這句話呼應了我對未知的恐懼原因,而作者的建議是「模擬思考練習」,我覺得這個練習就像是「安撫」我們容易焦慮不安的心。電影《三個傻瓜》的男主角藍丘的座右銘叫做:Aal izz well (All is Well),他說「我們的心很容易害怕的,你得哄哄它,不管碰到多大的問題,你就摸著心,告訴它:Aal izz well (All is Well),一切就會好了。」所以每當他與他的好友們面臨挑戰與挫折,他就會說著Aal izz well , Aal izz well , Aal izz well!

而現實中我們的心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安撫,但是,我們能讓我們的心做多一點點的心理準備。例如,我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最糟的情況是怎麼樣?
  2. 最好的狀況是什麼樣?
  3. 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最糟的情況帶給我的衝擊?
  4. 我有什麼自己可控的事情可以增加自己的應對方式?

而對我自己最有效的則是告訴自己「大不了最壞的狀況就是…而已嘛,沒什麼大不了的!」

例如,我在第一次跟工程師溝通數據需求的時候,因爲不是技術背景的專業出身,內心焦慮到不行,所以我在開會之前,持續的跟自己說「哎呀~大不了就是碰個軟釘子回頭再來嘛,他總不可能在眾目睽睽的會議上對我破口大罵吧!」

又或者,在我在第一次全英文面試的時候,我也在事前常常安撫自己,「哎呀!最糟的情況就是沒有面試上這間公司嘛,又不會因為面試失敗了,就遭到全天下人的恥笑,而且,我還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啊,沒什麼大不了的」。

除了考慮最糟的狀況,我也同時會跟自己說,「我現在焦慮一陣子,失敗的話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成功的話,我可以順利完成超重要的專案任務,又或者,我可以順利加薪,看起來只有利無害啊!」

用這些問題,讓自己降低內心的不確定性,也讓焦慮的內心,可以在明確模擬最好跟最壞狀況的時候,讓自己不要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以及「不確定自己的處理能力」而感到焦慮。

為未知加上一點熟悉感

太空人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著超人一般的神經,而是因為他們充分學習了如何使用知識來減少不確定性。

上一段談了心理準備,但面對未知的這個大魔王,只有心理準備遠遠不夠,還要有行動上的準備。

未知當中,總是有一些我們知道的已知,以及我們真的惶恐的未知,那麼那些讓人覺得恐懼的未知是什麼?我們可以把他找出來,並且,讓我們更靠近他一些。

例如,當我面對2022年 首次跨領域轉職,準備第一場數據分析師面試的時候,我熟悉的是一般的面試環節,但未知的是SQL的技術考試、數據分析的實戰題等,這時候我還進一步的往下拆解,像是我擔心的是什麼:

  1. 是對自己的技術能力沒自信?
  2. 是對技術考試題目不熟悉?
  3. 是覺得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不佳,所以沒辦法應對數據分析的實戰題?

而在還在當廣告投手的時候,面對臉書廣告成效大崩盤,我也一樣透過這樣的方式拆解自己的惶恐。例如:我是擔心廣告成效不好所以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呢?而在自己問自己的過程中,我也發現,我擔心的其實是「老闆或主管會不會覺得我很爛,很不認真,所以廣告成效才會一直掉」。後來,我帶著自己從國內外研究的趨勢與解決方案,以及我認為後續投廣告肯定會持續有的狀況,主動去找老闆匯報,這才發現老闆們早就知道廣告成效的持續衰退是外在因素所影響,根本就不覺得是我工作能力的因素。如果我當時什麼都沒有做,就只是杞人憂天,恐怕我也會到現在都還沒辦法走出大改版帶來的廣告未知帶給我的心裡壓力呢!

當我試著把害怕的事情列出來,問自己到底在怕什麼,這個過程,其實就已經解決了80%的未知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把未知的恐懼轉化成實際的問題,接下來只要針對一個一個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就大功告成了!

結語

比起火箭科學家更幸運的是,雖然我們都需要面對未知,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但是火箭科學家面對失敗,背後是幾億幾兆的成本和人命,但我們在生活中的未知卻可以相對輕易的重頭來過,如果求職失敗了,大不了就是再投遞履歷到別的公司;如果跟客戶A的提案沒成功了,那麼也許可以在客戶B身上再提案一次,我們總是可以累積經驗,讓未知慢慢變得不未知,最後,別人也只會看到你最後成功的那一次,如果是這麼想,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

下次再面對未知很焦慮的時候,不妨看看火箭科學家們值得學習的思考藝術吧!

Sharon


Buy me a coffee  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小額贊助請我喝咖啡、留言或是寄信來跟我分享你的收穫,都會讓我持續有動力分享更多內容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