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分享了自己過往擔任廣告投手的工作日常,算是自己的職涯回顧系列,這篇一樣是自己的過往經驗回顧,這次想分享的是我剛入職場那些水土不服的 3 件事。不同的人,水土不服的事情可能不太一樣,如果剛好有和我一樣的情境,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點鼓勵,讓你知道你不孤單;如果不太也沒關係,只要知道,水土不服人人都有,雖然不見得可以立刻解決,但有察覺到自己有狀況就是進步最好的開始。
一、工作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我最不適應的第一件事,絕對就是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這種不適應我想是源自於我的學習歷程,就學時期我就是個很愛標準答案的學生,在學生時代,最常遇到的挑戰就是如何在考試中背出標準答案,所以,身為一位學生,我需要做的,就是把課本上的內容背熟寫出來就可以了。
在這樣期待有標準答案的習性下,我在初入職場時就預期會有能照著做的「標準作法」,不過在代理商的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客戶,現實深深的與我的預期背道而馳。舉例來說,同樣的廣告操作手法跟設定,在品牌 A 可能轉換成果超好,但換到品牌 B 卻是怎麼樣都不奏效;又或是,有時候和客戶 C 開會使用報告格式1沒問題,但和客戶 D 開會使用同樣的報告格式1就行不通;甚至,我也很常遇到,在外面上不同的廣告課程,課程主題同樣是臉書廣告,但是講師A和講師B上的截然不同,甚至有相互牴觸的地方。
這些情況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只能說新鮮人時期的我完全無所適從,甚至常常會鑽牛角尖問不同的廣告授課的講師,到底哪一種操作是標準做法。除了在學習方面我瘋狂地找答案,在工作場域,我也偏好明確的指導作法,我自己最慘痛的一次經驗是一次與原廠的合作案,我不經思考,心想既然是原廠了,給的操作建議絕對沒有問題吧?所以,我全部的廣告操作都按照原廠的建議執行,這樣的作法可想而知是以失敗作結。自從那次被深深的打擊後,我才意識到,不論別人有什麼樣的專業背景,多響亮的頭銜,多明確的最佳做法建議,最熟悉品牌業務的終歸是我,而我也應該負擔起判斷媒體操作策略適不適合品牌的責任,也是在那次經驗我了解,工作場域一昧地相信有標準答案是很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因為太過相信標準答案而蒙蔽自己的雙眼,忽略失敗前的種種警訊。
不過啊,我骨子裡還是一個喜歡標準答案的人,我還是喜歡到處看看別人怎麼做,到處看看同樣的議題中國、歐美國家怎麼做。但和以前不一樣的是,現在我會更放寬心,聽聽各種不同的做法,然後透過自己的判斷,選擇當下最適合公司的做法。舉例來說,假設聽到原廠窗口建議你需要做全漏斗的廣告投放(全漏斗的廣告投放是指,不能只投放購買廣告,還需要撥一些預算做加入購物車廣告、流量廣告、甚至是曝光型廣告),而他說過往經過實驗,全漏斗的廣告投放比起只做購買型廣告的整體轉換次數更高,這時候到底該不該做?
遇到這種情況,現在的我就會多想幾個問題來避免自己再度掉入想要遵循標準答案的習性,例如說我可能會質疑:
過往經過實驗的產業和我的產業一樣嗎?
過往實驗的品牌的廣告預算跟我一樣嗎?
我公司的預算不足以作全漏斗廣告呢?當時實驗的廣告投放環境和現在還一樣嗎?
公司的商品是需要多次曝光才會轉換的商品嗎?
透過這些問題,加入自己的專業判斷,避免一昧地相信一種價值觀或做法。
二、我怎麼什麼都不會?
在初入職場的時候,我常會陷於知識焦慮,覺得自己可能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幫不上忙,常常需要問東問西才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那時候我的做法就是拼命學習,急著把所有可能可以學的東西都學起來,甚至不僅僅是數位廣告,只要是工作上有聽到的名詞我就學,也是在那時候陸續把GA、Google Data Studio、Google Tag Manager等工具都一個一個學起來;在廣告上面,一下班就狂看官方公開的教學文章或是學習課程,也是在那時候考到了臉書的Blueprint媒體採購專家的認證。
知識焦慮的情況在我把時間塞滿後,因為沒有時間胡思亂想而稍微緩解,但當我開始認識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在工作上又看到很多同事懂,但我卻一概不知時,又很容易再次陷入徬徨,進入一種覺得自己都沒有什麼長進的焦慮循環。到現在,我依舊多多少少會有知識焦慮,不過也開始學著放過自己,給自己一點時間,更重要的是,我也從別人的學習過程分享慢慢了解到,還沒接觸到一個領域的專業,不會本來就很正常,比較重要反而是後續持續把能力的過程和毅力。
我很喜歡敏迪在大人的Small Talk分享的一句話:「不要用別人現在的成就,來要求剛起步的自己」,這是敏迪在談論對想要經營個人品牌的人,剛起步階段的提醒。也覺得這句提醒同樣可以套用在新鮮人階段的職場工作者,有時候我們看到主管跟同事表現得比較好,可能是因為他們有比較多的職場經驗,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待在公司比較久,所以對於各種事情的掌握度都比較高,把還沒有任何經驗或對公司還不熟悉的自己放在同樣的比較標準,當然會顯得比上不足,但出現落差不是因為我們不好,而是因為別人跟自己累積的時間長度不一樣。
三、該怎麼有效的讓自己進步?
在學校有課程方向、有課表,甚至大學的時候還有擋修,在學習一項專業的時候,其實就只要按表操課就好。但出了社會,當想要進修一個新的領域或專業的時候,我最頭痛的就是怎麼規劃學習進度、判斷課程的難易度,以及持續精進學習。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想成為一位專業的廣告投手,我到底要會哪些技能?每一個技能學習的優先順序又該怎麼排序呢?如果我選定了一項技能,市面上同時有線上課程、線下課程,還有各式各樣的課程可以選,哪一堂比較適合現階段的自己?又或者,如果我在社群上看到一個最近好像很熱門的課程,或是感覺我可能會需要的軟技能課程,我到底應不應該上?軟技能的培養還是應技能的培養比較重要?
到現在,當我要進入新的專業領域學習的時候我依舊會有類似的困擾,而即便是面對熟悉的領域,該怎麼找到適合自己,且更進階的課程也是我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學習的領域到處上課,偶爾踩雷,現在也多少有一點自己的心得可以來分享。我覺得怎麼選擇課程在新鮮人階段到不用太鑽牛角尖,什麼意思?意思是,不論選哪一堂課程,所有的內容對於新鮮人來說大多都會是新知識,所以我反倒覺得新鮮人階段最重要的是選擇一個自己可以負擔,上課起來自己可以接受,讓自己可以完課的課程比較重要。而除了學習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反而是想辦法把學過的東西用出來。聽課沒有用、寫筆記也沒有用,每個專業的進步過程通常都會有一堆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常常要等到實作的時候才會發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開始寫部落格,很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工作用不到SEO,但我又上了SEO的課,也上了GA的課,所以才自己打造一個可以演練所學的環境,讓自己想怎麼測試就怎麼測試。
而我也發現,很多厲害的領域大神,除了學習之外,更多時候他們會去實作、輸出,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累積到的能力,這也是我現階段持續努力的方向。
總結
總歸來說,我自己覺得初入職場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水土不服的事情,起源可能源自於跟學習環境的差異,可能源自於對於職場環境還不熟悉,也可能是因為專業能力還不到位,不論是哪一個,我覺得背後都牽扯到「時間」,時間會讓我們更有能力跟適應力去面對這一切的落差。如果再來一次,我也會想告訴當初的自己,不要急,終歸是會適應,然後找到辦法的。
Sharon
Buy me a coffee 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小額贊助請我喝咖啡、留言或是寄信來跟我分享你的收穫,都會讓我持續有動力分享更多內容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