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覺得準備好了,可以去(跨領域)轉職了?」這句話是我最近被身邊友人問到的一句話,他問我當初從廣告投手跨領域轉職到數據分析師的時候,新領域的技能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覺得自己適合去投履歷呢?
這個問題讓我有點感觸,想到一句大家成長路上嚷嚷上口的話:「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本意是在鼓勵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等到機會來的時候才不會錯失,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句話卻也害慘了許多人,讓很多人遲遲都停留在準備的階段,不敢自己「找機會」、「抓著機會」的那一步,這篇文章想來分享我對於這句話的省思,也想鼓勵著還在觀望機會、遲遲停留在準備階段的你,勇敢邁出你的下一步!
延伸閱讀:文科畢業的行銷工作者,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數據分析師?
準備100%的時刻,真的存在嗎?
「沒有,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準備好了」,這句話是我對友人的回覆,當下毫無猶豫的,脫口而出就講了這句話。
出社會的這五年多來,我總共經歷過3次工作轉換,第1次工作轉換是從代理商的廣告投手,轉換到品牌端的廣告投手,第2份工作是從廣告投手轉換到數據分析師,第3份工作則是從B2C的數據分析師,再跳到B2B的外商數據分析師,第1次與第3次工作轉換,雖然都是轉換在相同的職務範圍,但我有因此覺得我準備好了嗎?其實也沒有,轉換到不同商業模式的公司,即便使用的核心技能一樣,但需要會的輔助技能,需要負責的規模、承擔的責任都不一樣。
例如在代理商擔任廣告投手,雖然同時要負責多家客戶,但是每個客戶的預算規模比較小,除了廣告投放之外,還需要跟客戶溝通、說服客戶提升廣告預算的能力;而到了品牌端,負責的就是品牌端的全方位媒體,總預算規模比起代理商負責的客戶高出許多,有更大的廣告預算操作權利,但同時也要直接的面對營收獲利的壓力,以及除了數位廣告之外,品牌在官網、通路、社群、公關媒體、實體門市如何全方位的佈局以及和內部同事相互合作。
而數據分析師雖然都是分析數據,但是在不同公司負責的項目以及需要的技能也不一樣,在B2C的中小型公司,主要是以數據專案為主,因為有數據工程師的資源、有外部的數據科學家做模型,所以我不太需要做資料源,也不太需要建資料表,只需要協助工程部門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建立可視化報表即可,但到了B2B的跨國公司,除了要負責營運狀況的分析、報告以及內部報表製作之外,資料表、維護資料源都成了我新的工作任務,再加上跨國公司的性質,英文能力也成了我新的必備技能。
除了上述兩段經歷之外,最痛苦的一段轉換經驗,莫過於第2次從廣告投手,要轉換成數據分析師的期間,即便知道數據分析師需要會寫SQL、會用 Tableau、POWER BI,但自己進修上課做的作品集、SQL刷題跟實務工作有沒有差距?有多少差距?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的作品集像是小學生做作業?會不會我以為我熟悉了這些技能,但其實只是略懂皮毛?別人會不會看了我的履歷就不給我任何的面試機會?這些問題每一天都在我的腦袋盤旋,轉職時每一天我也都在自我懷疑,但我還是帶著這些自我懷疑,一封一封的投了履歷,2022年1月我開始投履歷,2022年1月~3月我投了4~5家公司,嘗試的第一階段,沒有一家公司願意給我數據分析師的面試機會,接著,我還是持續投履歷,但不一樣的是,我減少了自己廣告投手的工作內容篇幅,增加更多我在會員分析、內部數據儀表板建立的工作內容,並且同一時間,加上自己上SQL課程、做視覺化報表的作品集,就這樣,從5月份開始,我終於陸續收到4家公司的面試機會,最後獲得兩家公司的 Offer
這是我的轉職故事,而我想透過我的故事分享的是,沒有一個階段是100%的準備好了才開始,因為你的準備好,跟市場的準備好標準不一定一樣,所以我都是抱持著自我懷疑,但邊走向(求職)市場,邊跟市場揮手說我準備好了,而市場也會直接做出反應,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具備資格了沒」,所以當我的技能跟履歷還不夠的時候,市場會用「沒有面試邀請」告訴我,你還要再準備多一點,等到我準備到足夠的時候,市場則會用「面試邀請」告訴我,你做對的了、你準備好了。
職缺真的要滿分準備才符合?
如果可以完美符合職缺要求的所有條件,那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很多時候職缺需要的技能或是經驗我們並不具備,那怎麼辦?例如說職缺要求至少有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但你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又或者,職缺要求你要有數理統計相關、統計學相關、資訊管理相關的科系背景,但你偏偏就是大學唸文科畢業的候選人怎麼辦?難道真的要等到3年後再去應徵?重新念研究所只為了符合科系要求?
以我的將近20次的面試經驗來分享,我會說,其實也不用100%的吻合職缺條件,就去試試看吧!首先,投履歷又不用錢,就算不完全符合條件,投投看你又沒損失,何不就試試看呢?其次,如果那家公司真的缺人,真的很需要這個職位的人選,公司用人主管就會自己降低用人的標準,你完全吻合,那最好,但不完全吻合,如果看起來還算堪用,面試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也許公司就錄取你了。除了這些原因我鼓勵大家直接去試試看之外,還有一個我自己從好幾次轉職經驗獲得的體會,那就是,「技能」、「經驗」、「學科背景」條件雖然重要,但是很多用人主管也更看重你的「人格特質」以及「潛在發展性」,我曾經不只一次問過我幾位老闆,為什麼我的經驗、當時面試的能力,看起來都不完全是100%符合這份職位的能力,甚至可能表現的可能只有50%的能力,為什麼你還願意讓我來面試,甚至是錄取我?
「我看到你會自我調整修正的能力」、「沒什麼人會準備作品集,看到作品集的時候我就覺得是你了」、「你的自我推薦內容很有邏輯,也充分的展現你的特質」、「你的工作經歷我有看到超過3年以上的工作累積」
這些是我從我的老闆們身上得到的反饋,「個人展現出來的特質」以及「可塑性」是相對年輕的工作者非常有優勢的,所以即便技能不完全100%的吻合,其實我們都可以試試看用額外的作品集、面試個人特質的展現,讓自己脫穎而出。
準備好了?那你有「待在」充滿機會的環境嗎?
最後一個延伸思考,也是很多人忽略的,那就是就算就算,我們一切都準備好了,你有讓自己待在會出現機會的地方嗎?不論是自己去投履歷,讓自己的履歷公開,又或是善用Linkedin等,還是你都在被動等機會找上門呢?
我自己覺得「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還有一個迷思,那就是:真正好的機會,是不會留下來等人的,真正好的機會,絕對是所有人衝破頭,想盡辦法想得到的,所以被動等待,絕對是面對機會最大的誤區,平常除了準備好機會需要的技能之外,常常在機會多的地方逛逛、待在有機會的環境,都是我們找到好機會必備的策略。
好啦,關於準備與機會的這些省思就分享到這裡啦,感謝友人提供的靈感,我們下篇文章見~
Sharon
Buy me a coffee 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小額贊助請我喝咖啡、留言或是寄信來跟我分享你的收穫,都會讓我持續有動力分享更多內容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