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評, 閱讀過後

如何提升員工留任意願與績效?從「有效」的一對一會議安排開始

最近看了一本《高成效一對一會議寶典》,這本書是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一對一會議,內容涵蓋了會議前的準備工作、會議中的執行技巧,以及會議後的 Action Plan,如果你是主管,從來沒有開啟過一對一會議,或是開啟過一對一會議,但卻覺得效果不彰的話,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參考一對一會議如何安排與進行的敲門磚。

延伸閱讀:員工要怎麼準備一對一會議的內容? 1 on 1 要聊什麼?分享一對一面談可以聊聊的3個方向

這本書提到,一個有效的一對一會議,可以達到以下幾個成效:

1. 員工敬業度與員工成功
有效的一對一會議可以讓主管與員工共同聚焦在共同的目標,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允許員工分享工作生活遇到的阻礙和難關,而主管也可以藉此分享自己的經驗或是提供協助,更能讓員工覺得被重視,得到實質的幫助,達到員工更能投入工作的正面效果。

2. 主管成功
一對一會議可以讓主管有渠道獲得必要資訊,不僅僅是工作專案上的進度,也可能是員工之間的合作關係、彼此合作喜好程度等,這些都是安排工作、了解員工的重要管道之一。除此之外,固定的時間也可以讓員工有時間提出問題,避免小問題累積成大問題。

3. 培養關係
工作久了我也發現,不僅僅員工要跟主管培養關係,主管其實也要,加強彼此間的連結與信任感,工作合作起來才會更愉快,而定期的一對一會議,或是單純的聊聊天,都更有助於維繫彼此的關係,讓未來的工作任務更順利

4. 促進員工成長發展
「主管的成功來自於幫助他人的成長」,透過一對一會議,也有更多機會了解員工的職涯發展期待、想要做的專案任務,幫助完成員工的需求,不僅僅可以提高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也能持續為公司留住人才。

總結來說,一對一會議的重點就是希望員工與主管達到「雙贏」,主管可能希望藉此了解員工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表現、或是職涯規劃,以此作為後續工作安排的參考,並且讓員工願意持續留下來工作,而員工可能藉此想要了解主管對自己的想法,達到加薪、升遷,或是爭取喜歡工作任務的機會。

但如果一對一會議的準備與過程當中沒有「開放對話」、「一對一對談」、「回饋沒有後續行動」,就很容易即便有了一對一會議,還是達不到一對一會議的效果。以我的一對一會議經驗來說,我的四份工作經歷中,有兩份工作有一對一會議的安排,其中一個讓我覺得只是過過場面,另外一個卻讓我覺得一對一會議有意義,那到底是什麼差異讓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與結論呢?主要有三大差異:

1. 參與者組成

首先是參與者的不同,我第一次的一對一會議經驗,美其名是一對一會議,但其實參與者不僅僅有直屬主管,還多了一位老闆以及一位資深兼當合夥的別部門的主管,簡單來說就是跟三位合資老闆們的會議對談,第一瞬間的感覺是「倍感壓力」。進入會議室的當下,三個人排坐一列,像極了三對一的面試。除此之外,當人越多,而且對象不僅僅是直屬主管,就愈失去一對一會議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氛圍。相反的,我第二次的一對一會議經驗就不太一樣,不僅僅是真真切切的「一對一」,也是特別選在相對環境舒適,比較像是晤談室的會議空間,不會有一進去就要被質問的對立感受。

2. 討論內容

其次討論內容也大相徑庭,其中一個一對一會議,會議前會有既定的問題討論議程,並且與績效評估綁定,好像承認了自己有工作上的困難或是工作負擔太大,就會影響到自己的績效考核,所以那時候即便是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我也是憋著完全沒有說。換到另一個會議,因為平常如果有表現問題就會被指導,所以一對一會議則比較是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可以分享自己工作上的專案、可以分享工作負擔,也可以純粹是聊聊天,比較舒緩的氛圍也讓我比較放鬆可以好好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可見,一對一會議不是召開了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相反的,一對一會議每個環節都需要特別「設計」,包括讓員工了解一對一會議的目的、可以聊的話題、主管進行過程的態度、會議環境、來回對話比例都是需要精心安排,而這本書都一一分享了每個環節常見的疑問以及解法。我特別喜歡第六章的內容:如何開啟對話,裡面提供了非常多的範例問句,如果你正煩惱著不知道要在一對一會議裡面說些什麼,第六章的開啟對話絕對會讓你有很多靈感,不僅僅適合用於一對一的會議起頭,如果你正處於職涯焦慮期或是迷惘期,這些問題也非常適合用來問問自己,例如:

  • 工作的哪些部分你不喜歡?那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 自從你開始擔任這個職位,一切是否如預期?有沒有任何出乎意料的優點或是缺點?
  • 你能否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意義?如果沒有,什麼樣的改變能有所幫助?
  • 你是否滿意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有沒有什麼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
  • 你覺得這間公司可以幫助你成長、發展或是發光發熱嗎?

當然,一次的一對一會議並不一定可以把這些類別的問題都問完,所以更應該依照員工當時的狀況挑選,例如說,面對剛開始一對一的成員,可能信任關係還不足,可能重點可以放在培養關係或是成長類的問題,如果有員工有離職傾向,那也許多挑選一些留任或是關心進度的問題會更適合。

好啦,那剩下的精彩內容就留給你在閱讀中獲得啦,我們下篇文章見:)

Sharon


Buy me a coffee  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用行動支持我的內容創作,小額贊助請我喝咖啡、留言或是寄信來跟我分享你的收穫,都會讓我持續有動力分享更多內容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