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nalytics, 數據分析

從Google Analytics模式比較工具 理解歸因模式的實務應用

上一篇談到多管道程序報表,聊了最佳轉換路徑、輔助轉換、路徑長度、轉換時間差,如果還沒有看過上一篇文章的讀者,可以先看看上一篇文章:GOOGLE ANALYTICS 多管道程序報表全解析 深入分析消費者轉換行為

正式進入今天的主題,多管道程序報表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報表,叫做「模式比較工具」,從字面上來看不太好理解它實際上的用途,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幫助你比較不同歸因計算的工具,實際上這個工具可以怎麼應用,我們這篇文章會來細細分享。

一、什麼是歸因?

正式進入報表的介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歸因,以及歸因具體影響了什麼。講到歸因,還是要回歸消費路徑的探討,以上篇文章購買包包的線上消費流程來說:

在買包包之前,我先在 Google搜尋「手提包」 > 點選手提包相關的購物廣告 > 看到 Facebook 手提包廣告 >  各家手提包的部落格開箱/評價,並將想買的店家網站加入我的書籤 > 再次看到Facebook 手提包廣告 > 從書籤點進網站購買。從第一次看到購物廣告到購買,我總共花費了7天時間。

依照這個消費路徑,假設我的下單金額是2,000元,下了一筆訂單,那麼在追蹤碼安裝確實的情況下,GA就會顯示交易次數1,收益是2,000元。但是完成這筆交易我總共經過了4種渠道進到網站(購物廣告、部落客推薦文章、FB廣告、直接進站)那麼這個轉換功勞應該歸給哪個渠道呢?

這個問題就是歸因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消費者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站,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套計算轉換功勞歸屬的模式,以及定義在多少猶豫週期內的路徑可以被計算轉換功勞,這也是「歸因模式」最大的重點。接下來,就來跟大家介紹 GA 的歸因模式有哪些以及在模式工具以外,在模式比較工具以外的 GA 報表是以什麼歸因模式來作為數據計算的依據。

二、Google Analytics 預設歸因有哪些?

1. Google Ads 最終點擊

Google Ads 最終點擊就是將轉換歸功給最後一次Google ads 點擊,上述例子較沒辦法舉例這個模式的實際應用,我另外舉個例子說明。假設我購買手錶,從臉書廣告> KOL廣告貼文 > 臉書廣告再行銷 > 關鍵字搜尋廣告看到手錶再進站,共經歷4個渠道,最終總訂單數1,總購買金額5,000,那麼路徑功勞就是: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 / 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臉書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00
KOL廣告貼文m.facebook.com/referral00
臉書廣告再行銷m.facebook.com/referral00
關鍵字搜尋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1$ 5,000

2.最終互動

以字面的意思來說,其實就是把最終的轉換功勞歸給最後一次互動的渠道,所以以上方的例子來說,在報表上的呈現就是將所有轉換功勞都歸到最後一個進站的渠道上,也就是直接進站。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購物廣告google/cpc00
部落客推薦文章xxx.pixnet.net/referral00
FB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00
直接進站direct/none1$ 2,000

3.最終非直接造訪點擊

這個歸因模式也是將最終的轉換功勞歸給最後一次互動的渠道,不過跟「最終互動」這個模式比較不一樣的是,它排除了直接造訪的渠道,也就是說,假設最後一個購買的渠道是從直接進站購買,那麼會自動被忽略,轉換會歸因到直接進站前的一個渠道上,所以以上方的例子來說,在報表上的呈現就是將所有轉換功勞都歸到FB廣告。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購物廣告google/cpc00
部落客推薦文章xxx.pixnet.net/referral00
FB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1$ 2,000
直接進站direct/none00

4.最初互動

最初互動則是把轉換功勞歸屬給第一次互動的渠道,所以以上方的例子來說,在報表上的呈現就是將所有轉換功勞都歸到購物廣告。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購物廣告google/cpc1$ 2,000
部落客推薦文章xxx.pixnet.net/referral00
FB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00
直接進站direct/none00

接下來介紹的幾個歸因模式的邏輯就跟上述介紹的不太一樣,就不是以功勞只唯一計算給一個渠道的計算模式,而是以「每個促成轉換的渠道都有功勞的思維」,延伸出多種計算轉換階段渠道的轉換功勞。

5.線性

線性歸因可以理解成平均計算,也就是說,轉換前經歷多少路徑,它就會將轉換功勞平均分給每一個經歷過的路徑,所以以上方例子來說,因為我總共經歷了4個渠道才轉換,所以會將最終轉換與轉換價值分別除以4做計算。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購物廣告google/cpc0.25$ 500
部落客推薦文章xxx.pixnet.net/referral0.25$ 500
FB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0.25$ 500
直接進站direct/none0.25$ 500

6.時間衰退

時間衰退的計算稍微複雜一些,也沒有公開的計算公式可以參考,但簡單理解就是愈接近轉換的路徑,被分配到的轉換次數與轉換價值會愈高,至於彼此間的轉換功勞分配差異多少?沒有人知道,不過這個歸因模式有一個可以參考的計算原則,那就是:7 天為轉換功勞計算的折半界線,所以在前 8 天發生互動的渠道,獲得的功勞將會是轉換完成前 1 天發生互動渠道的一半。

7.根據排名

根據排名是較在意最初互動與最終互動的計算方式,針對最初互動與最終互動,系統會分別分配各40%的功勞,至於中間的互動則統一以20%分配。以上述的例子來說,購物廣告與直接進站就會分別佔40%,部落客文章與FB廣告則分配20%。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購物廣告google/cpc0.4$ 800
部落客推薦文章xxx.pixnet.net/referral0.1$ 400
FB廣告m.facebook.com/referral0.1$ 400
直接進站direct/none0.4$ 800

根據排名的歸因模式稍顯複雜,針對這個模式我們再多舉一個案例,假設我購買3C,從購物廣告> 部落格開箱 > mobile01 >  dcard分享 > PPT > 臉書廣告,共經歷6個渠道,總訂單數1,總購買金額20,000,那麼路徑功勞就是

轉換行經路徑來源/媒介轉換次數轉換價值
購物廣告google/cpc0.4$ 8,000
部落格開箱xxx.pixnet.net/referral0.05$ 1,000
mobile01mobile01.com/referral0.05$ 1,000
Dcarddcard.tw/referral0.05$ 1,000
PTTptt.cc/referral0.05$ 1,000
直接進站direct/none0.4$ 8,000

三、如何自訂歸因模式與功勞規則

建立自訂歸因模式還是有限制,限制就是僅能選擇5種基準模式,以這5種基準模式下做自訂轉換回溯期,可以設定希望計算的期間,最多期間為90天、調整功勞歸屬的計算方式,包括依使用者互動以及自訂功勞歸因,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還是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假設我想知道,在排除直接來源的情況下,轉換採線性模式,目的是為了比較排除與未排除直接來源的轉換差異。

基準模式選擇線性模式,將套用自訂的功勞歸因方式開啟,選擇「來源 / 媒介」完全比對 direct/none,將功勞設為轉換路徑中其他互動的0倍,那麼就可以排除掉直接來源的轉換功勞分配了。 

除了這邊示範的設定特定來源 / 媒介的功勞歸屬,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應用的場景,例如說:互動類型、廣告內容、搜尋查詢等,可以自行因應分析的需求挑選。

除此之外,也想跟大家分享設定自訂歸因模式的小秘訣與注意事項。建議在自訂歸因模式之前,可以先想一下自訂完歸因模式之後要做什麼,假設以我上方舉的例子來說,我設定非直接線性是為了跟線性模式做比較,那麼我建議的操作是「複製原始的線性模式」再做修改,確保自訂的歸因模式與現有的線性模式差異只有一個變因,在數據比較的時候才會知道數據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新建自訂模式
複製現有模式進行修改

另外,在設定自訂歸因模式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回溯期」這個欄位,建議在設定的時候不要啟用

原因是因為一旦啟用,就沒有辦法在比較工具的地方彈性調整,在比較上也容易失準,以下圖來說,假設我設定的自訂歸因模式設訂了回溯期設了90天,即便我在比較模式的最上方設定了30天回溯期,系統也會以自定歸因模式內部的回溯天數為主,在變化轉換回溯其實就容易造成數據比較上基準的不一,導致數據比較失準。 

四、歸因模式比較實例

若要將自訂歸因模式與現有歸因模式比較,直接選取要比較的歸因模式即可。在模式比較工具下,最多可以一次比較三個歸因模式。以下圖的比較來說,當我選擇線性與非直接線性的比較後,可以很明顯看到直接流量的轉換歸因下滑,但是還是有部分的直接轉換數據,這是為什麼呢?不是都排除了直接流量的功勞歸屬了嗎?

這時候,我們回到自訂歸因模式設定的地方看看,還記得我們的設定嗎?我們的設定是「將功勞設為轉換路徑中其他互動的0倍」,也就是說當有多個互動路徑,且多個互動路徑包含直接來源時,省略直接來源的功勞計算,但當轉換路徑只有一個,且那一個還是直接來源的話,那系統只能將功勞完全歸給直接來源了,這也是為什麼直接來源來會有轉換次數的原因。

在使用歸因比較的時候,除了注意比較基準是否一致,也需要控制模式間的差異,儘可能讓兩個模式之間只有一個變因,才能讓我們在比較數據上更清楚數據間差異的可能原因。

講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好奇,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模式比較工具呢?其實端看每個企業的服務類型來決定,Google官方其實也有針對模式比較工具的應用情景說明:評估管道的效益時,請使用可反映您廣告目標和業務模式的歸因模式。不論您使用哪種模式,都要先測試一下您的假設,再根據模式計算的結果調整對管道的投資,然後觀察資料有什麼變化。

所以針對企業的轉換週期、客戶的消費猶豫路徑,如果有覺得現有GA報表高估或低估了某個渠道所帶來的轉換效益時,都可以先設定假說,再透過模式比較工具來觀察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那關於模式比較工具就分享到這裡啦!我們下篇文章見~

ADer Shar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